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论“第二个结合”的结合点:“人”

    张兵;张子怡;

    既有研究往往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对应关系的多个契合面来阐释“第二个结合”的结合性,这一阐释策略仍处于外在结合的层面。从方法论上看,经由两端之间交叠的结合点出发论证“第二个结合”的内在性与有机性,是需要优先阐明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生发点的“现实的个人”,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滋生点的“身心一体之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人”无可置疑地成为两者的结合点,具体体现为宇宙观、社会观、人民观、道德观与价值观五个方面的圆融互通。如此,以结合点统摄诸契合面相,方能对“第二个结合”做出真正有机性的阐明,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2025年04期 v.43;No.19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三重审思

    赵成江;李明珠;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命题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具体应用,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历史与现实的接洽。两者“以何结合”的内在机理在于相互契合、彼此贯通的内在一致性,人性观的相互耦合、义利关系的内在贯通与社会理想的深度契合构成二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两者“何以结合”的历史轨迹循着党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逻辑展开,实现了二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相结合的有效衔接与时代话语创新。两者“如何结合”的实践旨归构成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成就的逻辑终点,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绘就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伦理图景。

    2025年04期 v.43;No.199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新质生产力研究专题

  • 经济有机整体视域中的新质生产力探究——基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分析

    梁豪;王瑄;

    马克思认为,在经济有机整体中,生产决定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从经济有机整体视域出发,新质生产力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中具有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新质态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基于科学技术与分工协作的创新,其主体形态体现为劳动者的智力与集体协作力,而物化形态表现在数智化生产工具与数字产业体系中。分配环节,新质生产力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并相应提出收入分配的新要求;交换环节,数字平台与共享经济模式重塑了商品流通模式;消费环节则表现为绿色化、智能化与个性化消费的兴起。在如此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有机整体的各个环节中,应重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进步。

    2025年04期 v.43;No.199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新质生产力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析

    邹佰峰;陈森森;

    创新不仅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驱动力,更是推动市域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创新为核心,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在内涵和发展方向上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内在一致性,为有效破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能够为市域社会治理开辟新思路,促进市域社会治理在制度、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更能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培育新优势。

    2025年04期 v.43;No.199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哲政阐赜

  • 恩格斯早期对工人阶级道德问题的关注——基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

    介晓聪;张晓;

    在考察英国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过程中,恩格斯关注到酗酒、纵欲、犯罪和懒惰等工人阶级道德问题的现实表现,认为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是其道德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这一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是实现自身道德解放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道德观念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蕴含着实现道德解放的潜在可能。这启示我们不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而且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广大职工群众共同奋斗,还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建设当代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2025年04期 v.43;No.199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两委“一肩挑”实施效果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洛阳117个村(社区)的调查为例

    祁文涛;张静;户瑞侠;康婉成;付玉豪;

    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是强化党在农村全面领导、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一肩挑”负责人权力集中,若缺乏规范与有效监督,易引发权力腐败等问题,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洛阳市村两委“一肩挑”制度的实施困境并提出以下优化路径:为优化村两委“一肩挑”实践,通过提升村级干部能力、广纳贤才、完善人才体系,优化模式分类以保障村级组织领导力与执行力,完善激励机制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干部归属感,强化监督机制以健全制度保障、防范权力腐败,坚持党建引领,营造良好生态。这些措施能有效推动“一肩挑”制度落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25年04期 v.43;No.199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艺文寻珠

  • 图像与词体的互文:《诗余画谱》苏门词的多样诠释

    陈丽丽;潘书然;

    晚明《诗余画谱》作为词作与徽派版画结合的词意图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该集百篇词图中,苏门文人之作超过一半,足见辑录者对其的接受与喜爱。通过梳理《诗余画谱》中版画家对苏门词作的图像表现,可以看出词画之间存在着并不完全对应的互文关系,文本删简和改编是版画家对词作内容视觉化的诠释手段,由此还可窥见晚明徽派版画对清雅审美风尚的偏好以及明人对苏门文人经典词作的多样接受。

    2025年04期 v.43;No.199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从“汉服热”看现代国潮服饰新风尚

    张善庆;李冰艺;

    随着国民文化自信的显著提升,“汉服热”的文化现象席卷全国。然而,这一浪潮的快速发展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确保产品质量、如何明确市场定位、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成为当前国潮服饰品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国潮服饰品牌应加强品质管理,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设计师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推动汉服元素与当代审美巧妙融合,实现国潮服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25年04期 v.43;No.199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法坛论衡

  • 官法同构:清代私盐治理视域下的国家法制建构

    王东阳;

    清代国家法制建构遵循“官法同构”的基本模式。以私盐治理为切入点,国家法层面,相关规范载设于会典体系与各部则例中。康熙朝《会典》中私盐治理法律规范主要涉及“户部”“刑部”,雍正朝《会典》扩展至“兵部”,乾隆朝《会典》拓展至“吏部”“督察院”,嘉庆、光绪朝《会典》扩展至“内阁”“礼部”。在数量上,私盐治理相关事例数量上逐年增加,愈发繁密。部门则例在结构上与同时期《会典》保持高度一致,在具体目类、细目设置上保持自身特点。

    2025年04期 v.43;No.199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垄断行为刑事化的法理基础及制度构造

    梁亚琼;

    垄断行为刑事化研究应回归法理基础,遵循垄断行为和刑法制度体系的内核本质进行客观分析、合理预设,实现良法善治。搞清楚垄断行为所侵害法益的类型和性质,是认定垄断行为刑事化法益基础的重要前提。刑法应当保持谦抑性,对垄断行为科处刑罚要满足相当性要求和必要性要求。规范的相对确定性是法律制度理性化的表现,基于此,除法益基础外,垄断行为入刑还须具备规范基础。从威慑理论的隐含前提中,确定强化法律责任的应然逻辑,限定可刑事化的垄断行为的范围。最后,按照客观违法性和主观有责性两阶层的犯罪构成体系完备垄断犯罪的构成要件。

    2025年04期 v.43;No.199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我国企业环保信用评价规范演进的样态、逻辑与趋势

    王莉;杨逵;

    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是我国生态环保监管转型背景下的新兴制度,亦是构建环保信用监管机制的基础制度。我国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的规范形式已经从政策演进为法律与政策并存,评价规范内容呈现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范围多类型扩展、评价指标日益科学化、评价结果运用联动性增强的演进样态。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演进呈现出因应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转型需求、拓展生态环境内部监管与过程监管措施,统摄生态环境硬法与软法的二元规制、联结生态环境的行政规制与自我规制的基本逻辑。未来我国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的主体将从生态环境部门转向独立第三方机构;评价范围将从目前部分企业及环境服务机构逐步走向排污类企业以及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的全覆盖;评价指标将从单维度的行政处罚类指标走向诚信度、合规度和践约度三维度表征的科学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应用将从行政部门应用走向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主体纵向全过程和横向协同的应用。

    2025年04期 v.43;No.199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经管探新

  • 中国数字技术创新区域差异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时浩楠;

    根据中国30个省市区(除港澳台及西藏外)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β收敛方法,揭示了数字技术创新区域差异及其收敛特征。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全国数字技术创新的Dagum基尼系数由0.720降至0.647,总体差异逐步减小,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的不平衡。其中,西部地区内部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尤为显著。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的数字技术创新均展现出了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的特性,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最为迅速。从全国层面来看,数字技术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并在地理空间上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从地区层面看,东部地区的数字技术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西部地区则通过空间交互作用间接推动,中部地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

    2025年04期 v.43;No.199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煤炭业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跨省域溢出效应研究

    牛建高;许阿楠;李素峰;

    VaR、CoVaR和ΔCoVaR三种风险测度指标均可以识别煤炭业风险集聚的重大风险事件,在全样本时期内,江西和辽宁对煤炭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度最高,上海和甘肃则起到降低风险水平的作用。煤炭业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水平呈高位震荡走势,整体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跨省域风险传染效应,主要的风险输送及输入省域在重大风险事件中发生了相应改变。在股市动荡期,山西、北京成为风险传染的发源地,辽宁、甘肃等则吸收了大部分风险;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河北、上海等成为主要的风险溢出省份,江西成为最大风险输入地区;在全球疫情时期,安徽等地成为风险净溢出主要省份。这为完善我国煤炭业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与监管机制,防范化解煤炭业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跨省域风险传染提供了参考。

    2025年04期 v.43;No.199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4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河洛文化

  • 论隋唐两京建筑形制布局与美学思想的呈现

    李忠超;

    隋唐长安、洛阳城的选址与形制布局反映了“天下之中”建筑美学思想。“天下之中”隐含的尚“中”观念强调天上秩序与人间秩序的统一,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契合了“大一统”的政治观念。隋唐长安城建筑布局居北居中,改变了汉代长安前朝后市的格局,严格按照礼仪轴线安排市坊结构,布局礼仪空间凸显了皇权至上的精神。当时的洛阳作为陪都也遵循“天下之中”的定都理念,象征了天命统治的合法性。从整体布局而言,洛阳城虽没有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分布,却始终以中轴为基准规划布局。隋唐两京都城形制布局遵循“天下之中”的美学原则,呈现了建中立极、择地之中、中轴对称的建筑美学观念。

    2025年04期 v.43;No.199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河南知府张汉为忠臣苌弘树碑立传考论

    王云红;李莹;

    雍正年间,河南知府张汉对河洛地区的历史古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订与保护。他不辞辛劳遍访儒家先圣遗迹,为周大夫苌弘修葺墓地、撰文题诗,并于路旁伐石立碑。随后,他又在洛阳周公庙后建造会忠祠,将苌弘、比干、颜真卿及岳飞等人一同祭奠,以表彰他们的忠义之行。张汉此举颇有成效,不仅为时人树立起了道德典范,也传承了儒家忠义精神,有利于清王朝政权稳定。

    2025年04期 v.43;No.199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龙门石窟唐代窟顶飞天布局研究

    王炎;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现存洞窟2 345个,造像10万余尊,其中唐代洞窟占近2/3。唐代大型洞窟39个,其中17个保存有窟顶飞天,可划分为“由外向内”式、“环绕盘旋”式和多样化样式三种布局类型,分别可能与北魏“令如帝身”营建思想延续,武周后期法藏华严信仰盛行,以及神龙之变政治中心转移、宗教世俗化兴盛有关。探析龙门石窟大型唐窟窟顶飞天布局的类型学分期,对此后众多中小型及未按原计划完工的唐窟断代排年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43;No.199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